科学地吃 合理地吃
■瀚 唐
生了癌,怎么吃?这是一个需要说清楚又很难说清的话题,也是人们十分关切、想问却又担心无从作答的问题。
由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主审的《生了癌,怎么吃》,就以这个“问题导向”,回答人们吃什么、怎么吃。该书分“新观点、新结论、新方案、新参考”四个部分,从“癌由口生”出发,引出“以食为药”,推荐日常生活中各种抗癌食品、多种抗癌饮食习惯与饮食方式,指导如何科学地“吃”、合理地“吃”。
癌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确切原因又是什么?尽管人类科技早已“上天入地”,但对自身这个问题仍未完全弄清楚。不过,目前达成普遍的共识,是内外因综合影响的结果。内因,是遗传基因;外因,是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前者只占10%至15%,85%至90%是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在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中,膳食不合理,约占35%,居第一位。因此,管好饮食,可以减少癌症三四成的发生率。
应该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讲究吃,但是,讲究吃,不等于懂得科学地吃、合理地吃。从字面上讲,“癌”的上面是个“ ”,里面三个“口”,三个口下面是“山”,这说明口太多、就吃得过多、营养过剩,吃出了岩石一样的硬块状物出来。从先人造字中,似乎可以发现,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癌症的发生与吃关系很大。基于此,中医自古就有“食医为先”的理论。据《周礼》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医生,就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战国的扁鹊就有“君子有病,期先食疗之,食之不愈,然后用药”的阐述。异曲同工的是,“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明确提出:“要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而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
现代医学和临床实践更充分表明,讲究膳食结构的合理,膳食行为的科学,是防癌、抗癌、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这本书中,何裕民教授总结出饮食“六字真言”:粗、淡、杂、少、烂、素。
这里,着重说下“粗”字。针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城市人,何教授呼吁改掉食不厌精的坏习惯。多吃粗粮、杂粮和粗纤维类食物,能减少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各种天然状态的植物性食物,几乎都有利于肿瘤的预防。比如:葡萄皮中含有的花青素和白藜醇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有抑制癌的功效,可抑制癌细胞恶变、破坏癌细胞的复制能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就是吃“粗”的例证之一。
粗粮虽好,但吃“粗”要注意几点:最好安排在晚餐食用,粗细搭配可互补、粗粮宜做粥饭,越是粗糙难入口,越是对健康有帮助。回归愈往自然的方向愈好,从最天然的食品里,获得各种营养是最完整、最均衡和最健康的。
当然,“生了癌,怎么吃?”,已经被动了,人们更关切“怎么吃,不生癌?”这个问题,何教授对此给出许多详细的思路建议。何教授强调,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借助中医理论分析,先弄清“证”和“体”,再有针对性地食。除此之外,还得辨“时”,一年四季,春天偏酸,夏天偏苦,秋天宜辛,冬天宜补。春季又分早春、仲春、暮春,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等等。
总之,治疗和预防癌症,并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也不需要什么名贵药材,没有所谓的神奇之物,关键在于平衡饮食,荤素搭配,忌燥热及过分寒凉食物。只要饮食搭配调理得好,食物就是最好的“抗癌药”。
作者:瀚 唐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