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

引导行业科学使用益生菌

  IFF健康与生物科技亚太区健康事业部总经理金苏博士认为,高标准发展思维,有助于驱动创新。《食品用益生菌通则》不仅仅是指导益生菌行业自身行为的规范,同时也是企业对益生菌进行科学评价的指南,保障了益生菌产品创新的有据可依。一株菌如何被定义和评价为益生菌,一直是行业关注和困惑的问题,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切实地回应了企业关注的问题,解决了益生菌产品创新的痛点。

  陈卫指出,此次制定的团体标准强调了对产品中添加益生菌的安全性和健康作用评价应该到“株”水平,并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流程和指南,是一次较大的进步,有助于提升益生菌行业的科技内涵。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表示,当前我国益生菌行业蓬勃发展,并在基础研究和生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在推动益生菌标准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次发布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凝结着益生菌行业科学家的智慧与产业的实践经验,对推动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食品工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食品为载体,应用益生菌等具有健康特征的功能原料,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已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向。近年来,益生菌行业作为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益生菌概念使用不当、功效作用难以科学界定、产品标识不规范等问题,致使行业发展存在潜在隐患和风险。做好益生菌行业标准法规建设,逐步构建适合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成为当前益生菌行业亟须直面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 薇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姚粟在会上表示,现阶段益生菌行业的标准法规进展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内外政府监管机构陆续发布、更新了益生菌相关标准法规与技术指南,对益生菌的菌株水平鉴定、特征分析和评价标准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我国团体标准将在加速推动益生菌新技术的标准化,通过新技术标准化促进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次提出益生菌菌株系统性评价要求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樊红平,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以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伊利、IFF等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在线参加此次发布会。截至会议结束,全网累计观看量超100万人次。

  益生菌摄入“足够数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这一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那么益生菌摄入多少数量才合适,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艾连中教授解释道,目前研究文献及国际相关标准法规对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主要集中在107-1011 CFU/d,但由于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每株益生菌的有效剂量具有差异性,有些菌株在较低剂量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健康作用。为此,他建议,行业在益生菌菌株开发过程应注重健康作用剂量的研究。

满足行业创新发展新需求

加强源头标准建设

接轨国际标准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由江南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大学、IFF-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科研院所及益生菌原料、应用企业共同完成。未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将继续基于益生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凝练和发布重要科学共识及团体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技内涵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徐进研究员对标准内容进行解读时表示,团体标准对食品用益生菌的基本要求、菌株水平要求、生产过程要求、技术要求、贮存和运输、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标签标识等内容进行规范,在与国际标准法规接轨的同时,满足了现阶段我国益生菌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