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主页 > 综合新闻 >

科学把握新时代食品安全的新特征 “科技+”推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了“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科学把握新时代食品安全的新特征,推动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持续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交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活动中,食品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陈君石、孙宝国、吴清平、陈坚、任发政等对热点的科学解读,使媒体与公众对202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形成了科学认知,缩小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本次活动全媒体线上观看量达66万人次。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表示,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共完成监督抽检426.85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0.60万批次,总体不合格率2.48%。抽检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初步搭建了风险预警交流体系,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未来将努力缩小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建立权威、集中、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充分发挥食品抽检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雷达”作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作用,推进食品抽检在推进社会共治中的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指出,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与模式日趋科学、有序,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然而,产业界对公众科普不够、消费者教育认知不足。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食品安全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未知的挑战。一是科技创新助推中国食品工业迈向新台阶,但与此同时也为食品安全带来全新的挑战。二是新业态“互联网+资本”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安全问题。三是原料安全问题短期内仍难以全部化解。四是数字化时代的谣言“传染性”更强。“未来,深层次破解食品安全的难题,必须依赖于企业家的道德和科学家的良知,需要法规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还需要全球科技界相互间的沟通与协作,更需要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消费者与媒体的共同努力。”

食品工业如何科技创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回答说,要用科学加持食品产业往营养、健康方面转型。

丁钢强说,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膳食结构,让我国居民“背”上了营养不良双重负担,由此也大大提升了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我国城乡居民总体膳食质量较低,膳食结构不合理。”丁钢强梳理了我国居民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包括脂肪供能比过高,高盐、高油摄入普遍存在,肉类品种单一,膳食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比例高,潜在的隐性饥饿等。他建议,要精准评估我国居民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和健康状况,用营养理念指导健康转型着力点,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食品产业升级会带来经济和健康效益的高回报。丁钢强表示,食品产业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适应消费者营养与健康的需求;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适宜技术研发和应用;坚持提升健康内涵,加大营养强化食品的研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营养不良双重负担的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因地制宜,针对性解决;坚持共建共享,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促进营养健康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营养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