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膳食结构,看食品投资
编者按:本文来自峰瑞资本(ID:freesvc),创业邦经授权发布,封面图来自摄图网。
文/蔡宇飞 路程 董乐斌 刘彦霖
谈到未来吃喝,关于代糖、人造肉的讨论已然很多,围绕吃喝的新消费创业也足够热闹,我们希望聚焦膳食结构这个本质且具有长期性的话题,来看中国当下的饮食结构长什么样?未来,我们要怎么吃?当前我们膳食结构里有待调整的地方,应该如何解决?膳食结构的调整背后,又有哪些创业、投资机会?
在探究这个话题的过程中,我们去看了美国膳食结构的变迁,然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也意识到,在从吃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个大方向上,由于人口结构、社会文化和基础设施的不同,即便同样的科技在中美也会带来不同的应用结果。
具体到科技的应用,我们也始终需要思考,如何解决产品的工业化与产品成本的性价比问题。
进入正文前,先分享几个观点:
推动膳食结构升级的至少包括三大因素:城镇化或者消费升级等使得底层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状态发生变化,带来了需求侧的消费需求提升;技术发展推动供给侧的产品丰富性和品质的提升;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拉动了基础设施的进步,供给侧和需求侧间的连接得以降本增效。而当前的中国恰好就处于这三重变化的交叉口。
未来中国饮食结构的改变,改变的不是能量结构,而是膳食结构,即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
要寻找合适的替代或者过渡方案,在技术研发和落地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但也必须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包括饮食习惯、产业结构、产能现状、技术发展、推广成本、配套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
在膳食结构升级中瓶颈或者矛盾越明显的领域,替代技术发展可能得到的来自政策和产业的支持会越大。
合成生物学可能会是未来中国营养素缺乏解决方案的关键。
牛奶供需的长期矛盾,和众多难以克服的瓶颈,决定了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推进牛奶和乳蛋白的合成生物学或蛋白质工程的动力要大得多。“人造奶”技术有望对未来中国乳品供给端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是解决国内乳制品低质、供应不足问题的可能路径。
希望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 01 /?
不变的能量结构,变化的膳食结构
食品是三种必需品(食品、服装与住房)中最基本的一种。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的背景下,食品类社会零售额同比增长9.9%。食品消费在商品消费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伴随着着国内食品消费规模迎来高速增长,食品消费需求向健康、安全、优质、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膳食结构实现新一轮优化升级,至少包括三大因素:城镇化或者消费升级等使得底层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状态发生变化,带来了需求侧的消费需求提升;技术发展推动供给侧的产品丰富性和品质的提升;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拉动了基础设施的进步,供给侧和需求侧间的连接得以降本增效。当前的中国恰好就处于这三重变化的交叉口。
要把握食品消费行业的未来动态,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饮食结构升级,变化的是能量结构,还是膳食结构?
可以参考下美国的情况。
在《美国增长的起落》一书中,通过观察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的食品消费记录,作者罗伯特·戈登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食品消费中的卡路里在过去的两百年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从2000年往后,人均每日热量摄入甚至还降低了。
尽管热量摄入相对稳定,膳食结构其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举个例子,1870年美国家庭最常见的早餐是猪肉面粉粥,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常见的早餐变成了玉米片等谷物类包装食品以及柑橘类果汁。
在相对稳定的热量摄入下,人们吃得更丰富了:肉食与谷物的比重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水果、乳制品、鸡蛋,以及其他加工食品。
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吃饱不成问题后,未来中国食品消费升级大概率也会体现在膳食结构的优化。
/ 02?/?
中国当前膳食结构现状
▍“吃得好”已经不成问题?
几十年来,我国居民膳食质量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逐渐降低,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