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热食品现“焦虑症”,欲以多品类破局
以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为代表的自热食品,近年来享受到“宅经济”和“懒人经济”的红利,乘势发展.良好的市场潜力也在改写自热食品行业格局。除了墨小鲜、紫海锅等新兴品牌,康师傅、百香等传统方便面企业,以及海底捞、小龙坎等餐饮企业也纷纷加入。
然而,随着巨头的进入,一度拥有单一产品线的自热食品企业开始“着急”。面对拥有强大品牌和渠道优势的巨头,自热食品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增量。近期,Hipot推出调味品产品后,正朝着多品类发展;莫小贤推出了麻酱面、冰粉等更适合夏天口味的食物。多维发展似乎是自热食品行业的新趋势。
业内认为,多品牌运营可以增加利润点,但新公司快速打造新品牌并不可取。多品牌是消费品行业分散风险、突出不同品类价值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万能的。对于新公司来说,企业资源的分散也可能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扩大产品类别
许多消费者对自热食品并不陌生。紫海锅、墨小鲜等品牌已成为年轻消费者。也可以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事实上,这些品牌旗下的产品不再只是自热食品。更多品类的产品开始出现,形成产品矩阵。
智嗨锅近日宣布推出新品牌“小七厨房”,将布局复合调味品领域。新京报记者在紫海锅天猫旗舰店看到,这个新品牌已经上线。主要由炒菜酱、拌饭酱等复合调味品组成。炒菜酱有麻婆豆腐、桂花红烧肉、麻辣火锅等10多种产品,即食拌饭酱产品也有多种口味,针对家庭厨房使用场景。
今天的紫海锅正在打造“智豪锅产品”的战略,同时还推出了面条系列的子品牌“图”,子品牌“臭蜗牛”也在开发中。
从“Zi Hi Pot”过渡到“Zhi Hi Pot”是什么意思?子豪锅创始人蔡洪亮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们是做餐饮的。餐饮的本质是在家中煎、煮、蒸的形式。所以在自热方面,子豪有子豪锅。相关产品,就其他烹饪方式而言,意味着紫海锅必须拓展到其他品类。”
另一个自热品牌莫小鲜也在探索品类扩张。在一次举办的论坛上6月30日,莫小仙创始人王正奇在演讲中表示,如果品牌能持续打造爆款产品,多出一个品类就能赚更多的利润。高效率低成本将继续打造爆款产品。关键。当一个品牌很受欢迎,你应该立即开始思考如何打造第二条曲线。
据公开资料,王正奇在今年5月提到,莫小贤将推出芝麻酱面、冰粉等食品。更适合夏天口味,新京报记者在莫小鲜天猫旗舰店看到,莫小鲜的四川速溶冰粉产品已经上架,售价23.9元起,口味包括棕色糖和金橘柠檬。 8袋麻酱面一共27.9元。
不难看出,无论是从紫好果的“知好宝”产品,还是莫小贤对打造第二条曲线的考虑,自热食品品牌都在寻找自热以外的市场增长点。加热食物。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沉萌看来,上述行动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这些公司在自己的市场上做得不好,也没有能力做到,所以一定程度上会选择溢出.
消费品行业资深投资人吴小鹏认为,紫好果、莫小仙等品牌借助市场红利发展迅速,但消费者对时尚产品的追求和当前的短当前一级市场对资金的长期需求,很多新消费品牌在市场红利期都有着浮躁的心态,自我感觉良好。多个品类的快速推出以及它们进入调味品等行业,增加了发展风险。
巨头入局激烈
巨头入局是专业自热企业“焦虑”的重要原因食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沉群教授、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谭斌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八大创新趋势国家食品和物资储备局的研究表明,方便食品行业的创新趋势之一包括自热食品的井喷。
2020年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让只需要将加热包浸泡在冷水中即可加热食用的自热食品开始流行。在方便食品行业,在统一等企业推出自热食品后,今麦郎、康师傅、百香、正大、可铭等纷纷加入自热食品市场。自热米饭、自热面条、自热火锅等种类繁多的自热食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不仅如此,做麻辣火锅的杨国富、做火锅的海底捞和小龙坎都进入了自热食品领域。 2019年,海底捞旗下火锅底料供应商怡海国际实现营收42.8亿元,净利润7.2亿元。 2020年,怡海国际的收入将达到53.6亿元,其中方便快捷食品将实现15.4亿元,同比增长54.15%。从收入结构来看,方便快捷食品占比28.7%。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自热火锅增速达到99.6%。据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的《中国方便食品行业报告》显示,自热食品在方便食品中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4.4%上升到2019年的7.6%,销售额达71亿2019年人民币。据中信证券测算,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火锅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至120亿元、300亿元、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