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主页 > 综合新闻 >

涨知识,猫奸狗忠的科学依据,终于找到了

古人经常以喜好论是非“猫是奸臣,狗是忠臣”,衍生出一些与猫狗相关的词语,例如“狼心狗肺”“猫腻”“偷腥”“馋猫”等。为何猫比狗嘴馋,狗比猫对人更忠诚,今天不妨来闲聊一番。

狗比猫更先被人驯化

科学家比对了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数百只狗的DNA后发现,曾活跃于中国境内的“东亚狼”是全世界所有犬类的祖先,大概距今1.5万年以前,狗狗已经跟着人类打江山了。

而人类驯化猫的历史则要晚的多,不过才五六千年。人类学会耕种有了余粮,进入农耕社会,古埃及和古印度的山猫被驯化,天然捕鼠能手的猫顺理成章,成为守护粮仓的得力助手。从社会地位来讲,古时猫要比狗的地位要高的多。

狗恋旧主,猫恋旧宅

狗是从狼驯化而来,它们的记忆密码之中,还残存着群居动物的本能。每个狼群都有一只头狼,不服从首领就分不到食物,可能被狼群孤立,亦或被驱逐。狗被人类驯化,自然视给它们食物的人类视为头领。给饭吃,给地方住,不随便打骂,那就是一个好主人。狗会表个忠心,它会看门,会保护主人,会屁颠屁颠跟在主人后边。狗恋旧主。

古人几乎不在室内养宠,都是散养在外。猫是孤独的捕猎者,所谓的一山不容二虎,领地意识强,地盘是它们最熟悉又最信任的地方。人至今都没有完全驯化猫,高兴给猫口吃的,不给猫也会自己捕猎,填饱肚子。猫对搬家极不适应,新环境的任何东西都会让它陌生和害怕。小区经常会贴出这样的寻猫启事,主人带着猫咪搬新家,结果猫咪跑回了旧家。出了门的家猫很怂,出了自己的领地全无安全感。当猫咪习惯于领地安逸舒适的环境后,就不太愿意离去,会一直守着这个家。猫恋旧宅。

生活习性大不同

豢狗莫养猫,猫狗趣不同。猫饱不捕鼠,人富它来聚。狗饿还守家,主贫驱不去"是古人对猫狗的评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猫是纯肉食动物,猫科动物不能消化植物,所以它们只能吃肉。狗是杂食动物,从植物到肉类,其中的营养都能被狗的肠道消化吸收。这样狗的耐饥饿能力远超猫咪,吃得太饱反而容易长胖。

猫的味觉比狗更敏感,食物稍有变质或者不新鲜,都明察秋毫。开封过后一天的罐头、隔天的暴露在空气里的猫粮,这些都骗不过猫咪的舌头。狗虽然嗅觉发达,但舌头对味觉敏感度稍差,饿了吃啥都觉得“还蛮可口的”。什么时候连狗不爱吃饭了,要么狗食是真的太难吃了,要么是它生病了。

与人类的关系

在人类采集植物果实和捕猎动物时代,生性机警、听嗅灵敏、反应迅捷、易受训练的狗子,便成为人类驯养的家畜之一,成为人类优秀的助手和忠实朋友。马牛羊鸡犬豕,狗排行老五。看家、打猎、放牧、警卫、玩赏、美食皆其用也。桂林有俗话:“鼠肉好吃难到手,狗肉好吃名声丑”。汉先民对犬的感情远不如蒙、藏、维吾尔等游牧民族来得真挚和情深,狗肉处于可吃可不吃的状态。狗肉不上席是在宋代之后事。属狗的宋徽宗严禁民间养狗为食,更不许杀狗来卖。小民即使想吃,也不会摆上宴席,狗肉在中华食谱中始终属于很小众的范畴。

相对而言,猫的命就好很多。在宋朝,中国人养猫达到巅峰。宋朝人养猫,不是为了防老鼠,而是把猫咪当家人相处。宋朝出现了很多以猫为主题的文献和水墨画。“聘猫儿”就是当时的主流文化(人们需要用聘礼把猫迎进家门),爱之深可见一斑。欧洲的宠物猫运就比较衰。在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猎巫运动。猫被视为女巫的仆从,被大规模猎杀,持续了2个世纪之久。缺少了天敌猫咪的制约,导致了黑死病通过老鼠在欧洲更大规模地肆虐。欧洲人事后反思,开始完善防疫和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

猫狗哲学

猫是安静、高贵、冷漠的,迈着猫步从容不迫。要么在墙头悄没声的散步;要么偎在炉火旁打盹;再么躲在墙根底下晒太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享安谧。饿了,蹑足走到猫食盆边,合口味就给主人点面子,舔上两口;不合口味就不满的“喵——”一声,不屑地飘走。不是生活所迫,连耗子都懒得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