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主页 > 综合新闻 >

“黄瓜大王”的规模种植经


在今年4月份举办的第四届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大会暨河北省特色优势农产品推介活动上,王丕生被评为河北省“十大蔬菜单品之王——黄瓜大王。”“黄瓜大王”这个称号,老王是实至名归。

老王今年74岁,光黄瓜就种了30多年。30年前,老王发明的塑料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曾获得国家星火奖。后来,该技术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寒冷的冬季吃上反季节蔬菜的问题。

对于黄瓜,老王一直情有独钟。“黄瓜把、黄瓜籽、黄瓜皮,黄瓜浑身都是宝!”30多年前,老王曾在馆陶县作为技术专家教授村民种植黄瓜,老王肯钻研,人又勤快,给黄瓜治病很有一手,村民有问题总能随叫随到,大家都亲切地喊他“王老师”。

地处冀南平原的河北省馆陶县,是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中国黄瓜之乡,黄瓜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但多年来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更缺乏市场叫得响的品牌,销售只能随行就市。

去年,为了推动黄瓜产业提质升级,改善村民散种黄瓜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的现状,馆陶县拟建立黄瓜产业扶贫科技园,在吸纳村民园区就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辐射周边黄瓜规模化种植。“谁能担此重任?”县农业农村局又把老王请了回来。

据统计,当前馆陶县黄瓜种植面积约10万余亩,规模化种植园区16个,年产值17.6亿元,有着30多年种植历史的黄瓜成长为富民大产业。

规模种植 小黄瓜跻身大产业

“黄瓜,就是蔬菜中的‘林黛玉’。”老王形象地对记者比喻道,“黄瓜是单性结瓜,叶片大,喜水喜肥,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像根线虫、白粉虱、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散户蔬菜种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像黄瓜这种管理难度较大的蔬菜,而规模化经营管理是把小黄瓜做成大产业的必经之路。”距离科技园区不远的黄瓜小镇第一书记高杨向记者介绍道。

“小农户管理黄瓜主要是靠自己的‘经验’。但事实证明,管理方式往往都不科学,有病没病乱投医是常态。”老王解释道,由于农民没有系统的病虫害管理知识体系,在科学应对各种病虫害方面往往束手无策,造成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

“你种一亩半,他种两亩。土地不规整,也没办法上大棚。”老王补充道,“一个标准的黄瓜大棚应该坐北朝南,有保温墙,有苫布、保温棉等保温设施,有肥水一体化设施。控制好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是种好黄瓜的关键。”

据统计,通过改善传统种植模式,采用科学量化的棚间管理模式,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可以达到省工、增产、增效的目的,并能累计节省约1/4的人工成本。

目前,黄瓜扶贫产业园流转了翟庄村、陈范庄村、塔头村共225亩土地,建有标准日光温室46栋,黄瓜日产量达到2万斤,全年黄瓜销售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形成了可观的规模效益。

翟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岭向记者介绍,“规模化种植以后,我们就有市场的主动权。最早我们要开着三轮车到周边县卖黄瓜,后来租车到安阳、郑州等地推销,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家门口等客商上门。”

规模化种植还孵化出了生机勃勃的翟庄村黄瓜交易市场。如今,翟庄村黄瓜交易市场面积达35亩,黄瓜日交易量30多万斤、年交易额4.2亿多元,市场周围随处可见悬挂京、晋、鲁、豫等地牌照的卡车。

一座黄瓜产业扶贫科技园,拉动了周边村镇黄瓜种植面积近5000亩,未来两年可达到约1万亩,为馆陶县黄瓜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助力 种出绿色有机黄瓜

走进老王的黄瓜扶贫科技园区,一座座鳞次栉比的蔬菜温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工人正在有序地管理黄瓜,摘下一根黄瓜品尝,令人不由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王老师种的黄瓜有什么秘籍?“绿色、有机、无公害。”老王笑着对记者说,到了他这把年纪,种黄瓜种的是情怀。药肥要向绿色低头,产量要向品质让位。

“想给黄瓜‘美容’很容易。市场上售卖的‘顺瓜灵’‘膨大剂’‘调节剂’等农药,用了都可以使黄瓜品相更好。”老王坦言,各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会导致农药残留,还会污染土壤水源,更做不成绿色有机食品。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王老师对自己心爱的黄瓜全部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等肥料,有效避免因施肥量过大产生肥害,并且大量节省了生产投入成本,每亩地约节约成本3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