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项重点建设项目简称“双一流”建设。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热点。在当前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在“摸着石头过河”。如何满足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食品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存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9年首批招生以来,各个招生单位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1]。2017年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式培养模式,加快培养能够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宽口径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社会需求的深入理解,许多单位存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脱节,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简单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的培养要求低

学术学位研究生因其以学术研究为目标,侧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被定位为高大上的阳春白雪,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因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更侧重于专业实践和应用[2],往往被误认为培养要求、学生水平比较低。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大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未能应用于生产实际,也缺乏创新性。

(二)课程体系形式固化单一

在培养模式上许多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区别不大,最初只是在培养时间上有差异,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是2年,而后期一些学校出于多种考虑又将学制变成3年。其课程体系大多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上课形式大多为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模式上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尤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设计和监管不足。

(三)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之一就是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虽然多数培养单位规定了校外企业导师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中行业企业等实践单位的校外导师在培养中缺乏实质性参与[3],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继续依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套路进行,未能真正体现其培养特色。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往往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再降档,仍然是以学术研究能力的论文发表、学位论文的深度等为标准,实践能力由于比较抽象,现有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导向型的鉴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差异,缺乏目标明确健全的考核体系。

二、“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2018年8月,国家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占研究生教育半壁江山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增速力量。但是如何开展“双一流”建设,众多学者展开了系列研究与探讨。有学者认为[4]“双一流”评价标准应由国家和社会需求决定,建设路径应多元化,避免同质化倾向;同时有学者剖析了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职能弱化的弊端,指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要补上人才培养这块短板[5]。笔者认为以食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双一流”建设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具体的。食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培养具有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承担食品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这一培养目标在“双一流”建设中则要求食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视野上,具备国际化一流视野;在专业技能上,具备扎实的食品相关知识基础以及创新能力;在实践能力上,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能解决食品企业的实际问题;在创新能力上,具备利用现有食品原料研发新产品,革新现有技术的能力;在职业导向上,能满足国际一流食品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优化实践